內容摘要:主體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最活躍、最能動的因素,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真正主體,是“化”能否實現的關鍵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主線、主流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主題是主體實踐活動的客觀依據,它需要主體提煉和破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線是時代對主體提出的必然要求,主體充分發揮理論自覺,對主線的把握愈加精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是主流實現的決定性因素,在主流與階段性偏差的相互激蕩中主體得到歷練并不斷走向成熟。
關 鍵 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主題;主線;主流
作者簡介:岳強(1978-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東北電力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4)02-0014-04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這一語境中,中國共產黨必然地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體。當前,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問題的研究已經逐漸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主體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最活躍、最能動的因素,是“化”能否實現的關鍵。主題、主線和主流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三個重要方面,與主體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深入研究主體與主題、主線、主流之間的辯證關系,對于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作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進程、實現理論創新具有重大意義。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真正主體,中國共產黨只有深入把握中國化的主題和主線,才能深刻理解其主流與本質,堅定不移地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是主體實踐活動的客觀依據,并需要主體提煉和破解
當前,學術界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問題,存在著幾種不同的觀點,有“一主題說”、“二主題說”、“三主題說”、“四主題說”,等等。在綜合分析了各種觀點之后,筆者比較認同“二主題說”,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事業中承載著兩大主題——革命主題和建設主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是由近代以來中國的現實狀況所決定的,中國共產黨的實踐活動應當緊緊圍繞這兩個主題展開。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直接威脅到了中國人民的生存,封建主義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封建勢力以帝國主義為靠山,帝國主義以封建勢力為其在中國統治的基礎,二者相互勾結還催生了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由此構成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中華民族要求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通過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聯合統治。因此,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的第一個實踐主題就是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與之相連接的社會主義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實,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從中國共產黨誕生至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國共產黨人圍繞革命這一主題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有史以來第一次在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國內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國內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1]??梢?,此時發展生產力,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首要任務。繼革命主題之后,建設社會主義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主題。直到今天,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變主題。因為我國仍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2]。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但主題不可能直觀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尤其在近代以來中國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條件之下更是如此,需要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對主題進行提煉。明確了主題后,破解主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同樣需要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得以實現。鴉片戰爭前,中國的封建統治者還在做著天朝上國的迷夢,對外部世界發生的巨大變化幾乎一無所知。當英國人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的一剎那,中國人無不驚慌失措。中國成了一個充滿尖銳矛盾的集合體。同時,在先進的知識分子眼中它也充滿了無限的生機與可能,于是先進的中國人開始了救國的嘗試。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戊戌維新、辛亥革命都相繼遭到了失敗,究其失敗的原因,除了領導階級自身的局限性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革命的領導者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近代以來中國的基本國情沒有準確把握。關于近代中國社會性質問題也曾經有過一番激烈的爭論。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和理論工作者積極參與了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大討論,最終得出了科學的結論,即近代以來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因此中國問題的解決必須通過革命的手段。在領導革命實踐的過程中,中共“一大”制定的黨綱中明確提出要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雖然在當時提出推翻資產階級主要是照搬蘇聯的經驗,不符合中國實際,但畢竟中國共產黨從建立之初就抓住了“革命”這個解決中國問題的關鍵。僅僅在黨成立一年后的中共二大上,中共中央就明確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低綱領,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的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它清晰地指出了中國問題的根源和解決問題的出路。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走入低谷,面對著國民黨右派的瘋狂屠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嚇倒,而是“從地下爬起來,揩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戰斗了”[3]1036。在實踐中,他們不斷與“左”的和右的傾向作堅決的斗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先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農村武裝割據,對城市形成包圍之勢,最終奪取城市的中國革命新道路。在這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之路的成功實踐中,誕生了毛澤東思想,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成功地探索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使中國社會平穩地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為中國的發展創造了根本政治前提,奠定了基本制度基礎。
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中國共產黨人已經意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已經由革命轉變為了建設,并且以此為指導在實踐中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顯著成就。但是,由于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對當時中國的基本國情還不能深刻認識和把握,出現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和盲目夸大社會主義建設規模和速度的歷史性失誤,以至于演化成了后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教訓是慘痛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把全黨的工作重點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在經歷了20多年的曲折后終于重新回歸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道路上來,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篇章。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等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出發,針對新形勢、新問題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4]等一系列關系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做出了科學的回答,成功地破解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密碼,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上的第二次偉大飛躍,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有了科學指南??梢?,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化主題的提煉者和破解者,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倡導者與踐行者。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線是時代對主體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要求,主體充分發揮理論自覺,對主線的把握愈加精準
主線,即統領事物發展的線條。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線而言,就是要按照中國實際應用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理論創新。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為了救亡圖存而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來源于異域的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學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趨勢并深刻總結歐洲工人階級斗爭實踐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創立并發展起來的,有其產生的特定歷史文化背景。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它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近代以來中國的情況與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社會土壤迥然不同。1840年前中國還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封建制國家,由于外敵入侵,逐漸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社會封建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十分微弱,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工人階級人數少、產生晚、文化素質低,因此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過程中不能照抄照搬馬、恩著作的部分闡述,而是要在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精髓的基礎上,一切從實際出發,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扎扎實實地解決中國的問題。
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釗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相繼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在他們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就已經提出了按照中國實際應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主張。李大釗是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同時也是中國最早具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先驅。早在問題與主義之爭的論戰中,他就提出:“我們只要把這個那個的主義,拿來作工具,用以為實際的運動,他會因時、因所、因事的性質情形生一種適應環境的變化?!盵5]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具有著高度的理論自覺的政黨,她的成立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篇章。雖然在黨成立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沒有明確地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但共產黨人已經開始自覺地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己任,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新途徑。1927年蔡和森在《黨的機會主義史》中提出要將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應用到各國去,應用到實際當中去[6]。毛澤東不是在中國提出“中國化”思路的第一人,也不是最早提出中國國情問題的領導人,但是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解和闡述最為深刻,運用也最有成效。1930年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7]。由此初步奠定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黨的思想路線的基礎。1938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作了《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總結了建黨十七年的經驗教訓,明確提出了全黨必須“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并且強調,這是“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8]。六屆六中全會在對黨的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的基礎上,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線更加清晰明確,從而極大地增強了主體決策的正確性,在隨后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社會主義改造中中國共產黨能夠領導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就是一個很好的有說服力的證明。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時期,雖然由于主客觀等方面的諸多原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線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被錯誤的思想方法所淹沒,但在長期革命過程中被反復驗證為正確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已經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心底深深地扎下了根。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實事求是被重新確立為黨的思想路線。會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重新得到廣泛運用。鄧小平同志一再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9]??梢?,在經歷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挫折后,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線更加堅信不疑。改革開放經歷了30多年的風風雨雨,如今中國共產黨人正以飽滿的熱情,發揚求真務實的精神,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不斷努力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按照中國的實際應用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是時代對主體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和不懈追求。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是主流實現的決定性因素,在主流與階段性偏差的相互激蕩中主體得到歷練并走向成熟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流就是中國共產黨緊緊圍繞主題和主線,不斷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進理論創新,最終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了偉大成就,并且創立了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時,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保持先進性,不斷成熟、發展和壯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流和本質集中體現為中國共產黨領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進行的偉大實踐及其取得的偉大成就,這是確定無疑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就實踐層面而言,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顯著成就,獲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功。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克服了重重困難,大革命的失敗、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都曾使中國革命的力量損失殆盡,但是中國共產黨仍然能夠不畏艱險,走出低谷,不斷創造新的輝煌。第二,就思想理論層面而言,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本著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不斷與機會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等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作堅決的斗爭,在實踐基礎上產生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兩大理論成果,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上的兩大歷史性飛躍,不斷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的實踐。第三,就黨的自身建設而言,中國共產黨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還時刻不忘改造主觀世界。從建黨至今,無論是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還是在全面改革開放的和平時期,黨都極其重視自身建設,將黨的先進性建設作為永恒的主題。建黨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從一個僅有幾十人的秘密組織發展成為了一個擁有八千多萬黨員的執政黨,黨的堅強領導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流和本質得以實現的決定性因素和根本保證。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它的發展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在體現主流和本質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階段性的偏差。黨犯過錯誤,有過過失,而且還曾經出現了十分嚴重的失誤,這一點是我們必須承認的。例如:在大革命后期,黨內出現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面對國民黨右派的步步緊逼而一味妥協退讓,致使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遭到屠殺,使中國革命陷入低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內連續出現的三次“左”傾錯誤,最為嚴重的一次就是1931年到1934年之間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它給中國革命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損失,使革命的力量喪失殆盡。如何認識這些階段性的失誤與偏差?我們應當本著科學的態度。正如1945年黨的六屆七中全會上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所指出的:“黨在個別時期中所犯的‘左’、右傾錯誤,對于二十四年來在我黨領導之下的轟轟烈烈地發展著的、取得了偉大成績和豐富經驗的整個中國革命事業說來,不過是一些部分的現象。這些現象,在黨還缺乏充分經驗和充分自覺的時期內,是難于完全避免的”[3]998。民主革命時期黨經歷了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對比后,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水平和理論自覺得到了極大的增強,從而更加清楚地理解和把握了中國的國情。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以后,社會主義建設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又是一個全新的嘗試。由于沒有科學把握“建設”這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結果致使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黨的工作重心集中在以階級斗爭為綱,沒有牢牢抓住發展生產力這一中心任務。20世紀50年代后期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中的一次嚴重挫折。1966年到1976年間發生的“文化大革命”是建國以來黨遭受的最嚴重的一次挫折,給黨、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損失。對于這些階段性的偏差我們不應該采取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由此否定黨領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流和本質。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中,主流代表著主體的追求,階段性的偏差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歷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沒有階段性的錯誤和偏差,黨就不能更加深刻地認識中國實際。1956年毛澤東在與拉丁美洲一些黨的代表會談中,在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經驗時指出:“共產黨人不要怕犯錯誤。錯誤有兩重性。錯誤一方面損害黨,損害人民;另一方面是好教員,很好地教育了黨,教育了人民,對革命有好處?!盵10]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中,主體是“相結合”和“化”的動作的發出者,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的執行者、推動者和偏差的糾正者。正是在主流與階段性偏差的相互激蕩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更加深入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加深了對中國國情的了解,成長為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世界風云變幻的今天,中國共產黨能夠經受一次又一次考驗,保持中國經濟的快速平穩增長,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體的成熟。歷史表明: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從中國國情出發想問題、辦事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成功,否則就會遭遇挫折。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出現失誤的時候,只有中國共產黨真正認識錯誤,深刻反思,認真糾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從而使其主流和本質得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