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成立于1993年,1996年4月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正式成為原石油大學(北京)二級單位,2001年與原地球科學系合并,成立資源與信息學院,成為學院下屬的教學和科研單位,2010年資源與信息學院更名為地球科學學院,2018年學校院系調整,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與原地球化學與環境科學系“地球化學”學科合并,成立新的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
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是融科研、教學和研究生培養、科技開發三位一體的高層次研究實體。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以“團結、奮斗、求實、創新”為宗旨,以含油氣盆地成盆、成烴、成藏為主要研究方向,發揚團隊精神,以“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為目標,組織多學科聯合攻關,追蹤石油科學發展前沿,解決油氣勘探和石油地質研究中的重大基礎理論和技術問題,逐步形成了以盆地分析、油氣成因、油氣成藏和資源評價為主要特色的研究中心。
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現有教師38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5人,講師8人,博士生導師16人,38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團隊中有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北京市優秀教師2人,校優秀青年學者計劃2人,校青年拔尖人才計劃4人。有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2人,黃汲清地質科學獎獲得者1人,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獲得者5人。
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研究領域涉及構造地質學、地球化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質工程等學科方向?!爸行摹背袚艘慌鷩抑卮罄碚摶A和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國家“973”項目3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1項、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項、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60余項、中石油和中石化重大合作項目4項)及油田的橫向課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創新性成果,發表論文1500余篇,出版專著22部,獲得6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和自然科學獎、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0余項省部級科研和教學獎勵。在“中心”工作和學習過的博士后、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已超過1000人,通過產學研結合為我國的石油工業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部分畢業生已經在國家機關、大型企業和科研院所擔任重要崗位。
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支部2017年獲“北京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2018年獲教育部“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稱號。“中心”在發展過程中注重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積極承擔高級別科研項目、致力于學科與實驗室的建設、進行了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與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美國、俄羅斯、韓國等國家聯合培養博士后和博士生,是地球科學學院和“油氣資源與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支優秀科研和教學團隊。
黨支部書記:劉小平 中心主任:羅情勇
組織委員:朱傳慶 副主任:倪智勇,常健
宣傳委員:胡濤
紀委委員:馬勇
教授(含研究員):
龐雄奇、 鐘寧寧 、邱楠生、 陳踐發、 曾濺輝 、呂修祥 、李素梅、 李美俊、 姜福杰、 蔡建超、 劉小平、 羅情勇、 常健、倪云燕、朱傳慶
副教授(含副研究員):
王春江、 王志欣、 向才富 、王廣利、 張同鋼 、余一欣 、吳嘉 、倪智勇、 李璐 、宋到福、 劉匯川、 馬勇、 張永旺、孫晨皓 、喬錦琪
講師:
唐文連 、朱雷 、師生寶 、胡濤 、 黃永輝、 江強、肖洪、楊程宇
榮休教師(2000年以來):
湯良杰、朱丹、尹秀英、王鐵冠 、劉洛夫、翁慶萍、張枝煥、白國平、楊明慧、李儒峰
學科領域和方向
1、礦產普查與勘探
油氣藏形成與分布、油氣成藏動力學過程與機制、盆地流體動力與油氣運移聚集過程、深層及復雜地質介質油氣成藏機理、非常規油氣成藏及富集機制、盆地溫壓場與油氣成藏、地熱資源勘探
2、構造地質學
區域構造及盆地分析、沉積盆地動力學、油氣構造解析、盆地構造數字模擬、盆地構造—熱演化
3、地球化學
烴源巖地球化學評價、有機巖石學、油藏地球化學、油氣地球化學實驗分析新技術、分子有機地球化學、生物地球化學、天然氣地球化學、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
4、地質工程
油氣藏地質評價、油氣勘探地質工程
教學工作
(1)教學團隊
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現有《綜合地質實習》、《油氣地球化學》、《地熱地質學》等3個教學團隊。
(2)承擔本科生課程
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教師主要承擔或參與承擔10余門本科生課程的教學任務,主要包括《綜合地質實習》、《油氣地球化學》、《普通地質實習》、《構造地質學》、《現代儀器分析》、《地球化學》、《油氣田勘探》、《石油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地熱資源勘查》、《漢語寫作》、《專業外語》等。
(3)研究生課程
《實驗方法與數據處理》、《油氣構造解析》、《分子有機地球化學》、《盆地流體地質學》、《油藏地球化學》、《板塊構造與盆地動力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有機巖石學》、《含油氣盆地溫壓場》、《元素地球化學》、《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前沿》、《環境地球化學》、《科技論文寫作》等10余門研究生課程。
隊伍建設
?“油氣田勘探”獲評國家線上一流課程(2023),龐雄奇 劉成林、 吳欣松、 劉小平、 龐宏
?“黃大年精神”引領的融合共享地學野外實踐育人體系”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23):余一欣
? 第十八屆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2022):常健
? 《Energy & Fuels》能源與燃料研究新星獎(2022):蔡建超
? 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全國科普日”優秀志愿者(2022):朱傳慶
? 北京市優秀本科論文(2022)指導教師 :朱傳慶
? 入選“北京市優秀黨支部工作案例(2022)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黨支部
? 第十一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2022)宋到福
?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021)羅情勇
? 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2020,2021):蔡建超
? 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2020,2021):蔡建超
? 北京市優秀本科生論文(2020)指導教師:劉匯川
? 中國產學研創新獎(2020):劉小平
? 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2020)姜福杰
? 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2019)姜福杰
? 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七屆青年地質獎—金錘獎(2019)宋到福
? 國際有機巖石學會Ralph Gray獎:(2019)羅情勇
? “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2019)姜福杰
? 入選“全國樣板支部”建設成果展(2019)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黨支部
? 教育部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2019)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黨支部
? 北京市優秀教師(2017)邱楠生
?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2017)龐雄奇
? 全國大學生青年教師地質課程教學比賽一等獎(2017)姜福杰
? 北京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2017年)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黨支部
? 北京市優秀教師(2017)邱楠生
? 入選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工程(2016)邱楠生
? 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2014)邱楠生
? 北京市高校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理工類A組)最受學生歡迎獎(2013)姜福杰
? 北京市高校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理工類A組)二等獎(2013)姜福杰
? 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北京市賽區優秀獎(2013)姜福杰
?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3)邱楠生
?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11)邱楠生
? “973”首席科學家(2006)龐雄奇
? 北京市優秀教師(2006)鐘寧寧
?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5)邱楠生
? 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3)龐雄奇
? 李四光地質科學工作者獎(2001)王鐵冠
? 孫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獎(1998)王鐵冠
? 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1995)龐雄奇
? 孫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優秀青年科技獎”(1994)鐘寧寧(1993)、龐雄奇
?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3)鐘寧寧、(2000)龐雄奇
? 全國優秀教師(1993)龐雄奇
? 中國青年科技獎(1992)湯良杰
?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湯良杰(1991)、陳踐發(1994)、呂修祥(2001)、邱楠生(2003)、李素梅(2006)
完成和正在承擔的重要科研項目
序號 |
項目來源 |
項目名稱 |
立項年度 |
主要負責人 |
1 |
國家“973”項目 |
中國典型疊合盆地油氣形成富集與分布預測 |
1999 |
金之鈞 |
2 |
國家“973”項目 |
中國西部典型疊合盆地油氣成藏機制與分布規律 |
2006 |
龐雄奇 |
3 |
國家“973”項目 |
中國西部疊合盆地深部油氣復合成藏機制與富集規律 |
2011 |
龐雄奇 |
4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 |
超深層環境油氣生成與烴源灶有效性評價 |
2018 |
鐘寧寧 |
5 |
國家自然科學基 金重點項目 |
華北克拉通破壞的地熱學響應—來自沉積盆地熱歷史的約束 |
2012 |
邱楠生 |
6 |
國家自然科學基 金重點項目 |
廣泛連續型致密砂巖氣藏成因機制與預測方法 |
2013 |
龐雄奇 |
7 |
國家自然科學基 金重點項目 |
致密砂巖微米—納米級孔喉網絡系統石油充注、運移和聚集機理 |
2014 |
曾濺輝 |
8 |
國家自然科學基 金重點項目 |
四川盆地構造-熱演化及其對震旦-寒武系天然氣成藏的約束 |
2018 |
邱楠生 |
9 |
中石化重大研究項目 |
華北地臺下組合含油性研究及區帶預測, |
2006 |
王鐵冠 |
10 |
中海油重大研究項目 |
渤海海域盆地油氣形成富集規律與有利勘探方向預測 |
2006 |
龐雄奇 |
11 |
中石油重大研究項目 |
遼河探區西部凹陷油氣深化勘探理論與實踐 |
2005 |
鐘寧寧、龐雄奇 |
12 |
中石化重大研究項目 |
濟陽凹陷隱蔽油氣藏成藏機理研究 |
2004 |
龐雄奇 |
科研和教學成果(僅列出國家獎、省部級一等獎和部分二等獎)
序號 |
獲獎類別 |
項目名稱 |
年度 |
中心獲獎人員 |
1 |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陸相斷陷盆地隱蔽圈閉形成機制與勘探 |
2004 |
龐雄奇 |
2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大、中型油氣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 |
2004 |
金之鈞,龐雄奇,曾濺輝,劉洛夫 |
3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亞洲石油地質特征與戰略選區 |
2006 |
金之鈞,白國平,王志欣,湯良杰 |
4 |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渤?;顒訑嗔褞в蜌獠町惛患c優質億噸油田群重大發現 |
2011 |
呂修祥 |
5 |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煤成油的形成環境和成烴機理 |
1997 |
王鐵冠,鐘寧寧 |
6 |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
低熟油氣形成機理與分布規律 |
1997 |
王鐵冠,鐘寧寧 |
7 |
國家級教學成 果二等獎 |
油氣勘探開發研究生“四維—雙平臺”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2018 |
曾濺輝 |
8 |
教育部自然科 學一等獎 |
中國主要盆地熱體制、熱歷史及其在油氣成藏過程中的應用 |
2006 |
邱楠生 |
9 |
教育部自然科 學二等獎 |
疊合盆地油氣源及其運聚規律研究 |
2007 |
呂修祥,王鐵冠 |
10 |
教育部自然科 學二等獎 |
沉積有機質分子標志物研究及其在地質科學中的應用 |
2004 |
王鐵冠,張枝煥,王春江 |
11 |
教育部自然科 學二等獎 |
地質體中分子標志物的新發現及其應用 |
2018 |
王鐵冠,李美俊 |
12 |
教育部科技進 步一等獎 |
塔里木盆地油氣源與成藏研究 |
2002 |
金之鈞,呂修祥,楊明慧 |
13 |
教育部科技進 步一等獎 |
濟陽坳陷下第三系油氣運聚成藏與挖潛勘探 |
2005 |
龐雄奇,邱楠生,曾濺輝,姜振學,翁慶萍 |
14 |
教育部科技進 步一等獎 |
陸相盆地斷裂控藏機理與模式 |
2011 |
龐雄奇,姜振學,劉洛夫 |
15 |
教育部科技進 步一等獎 |
復雜油氣藏相控預測及其重大應用成效 |
2012 |
龐雄奇,姜振學 |
16 |
教育部科技進 步一等獎 |
陸相斷陷盆地流體活動與油氣成藏 |
2014 |
曾濺輝,邱楠生,李素梅 |
17 |
教育部科技進 步二等獎 |
遼河探區西部凹陷深化勘探理論與實踐 |
2009 |
鐘寧寧,李素梅,張枝煥 |
18 |
教育部科技進 步二等獎 |
中國海相碳酸鹽巖層系油氣富集規律與戰略選區 |
2012 |
呂修祥,劉小平,白國平 |
19 |
中國石油教育學會教學成果特等獎 |
“油氣地質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遞進—聯動式培養體系構建與成效 |
2017 |
曾濺輝,余一欣 |
20 |
北京市科技進 步一等獎 |
油氣臨界成藏理論、評價方法與重大勘探成效 |
2011 |
龐雄奇,邱楠生,姜振學,曾濺輝,李素梅 |
21 |
北京市科技進 步一等獎 |
國外含油氣盆地研究—亞洲石油地質特征與戰略選區 |
2005 |
金之鈞,白國平,王志欣,劉洛夫,湯良杰,余一欣 |
22 |
中石油集團公司技術創新一等獎 |
大中型油氣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 |
2002 |
金之鈞,龐雄奇,曾濺輝,劉洛夫,邱楠生 |
23 |
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
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 |
2008 |
唐文連 |
24 |
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
柴達木盆地石油地質綜合研究與選區評價 |
2002 |
湯良杰,龐雄奇 |
25 |
新疆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 |
塔里木盆地庫車前陸逆沖帶構造分析與目標評價 |
1999 |
呂修祥 |
26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技特等獎 |
塔中海相碳酸鹽巖凝析氣田勘探理論技術創新與重大油氣發現 |
2012 |
呂修祥 |
27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技一等獎 |
遼河探區西部凹陷深化勘探理論與實踐 |
2009 |
龐雄奇,鐘寧寧,呂修祥 |
28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技一等獎 |
富油凹陷隱蔽型潛山成藏機理、精細勘探技術與高發現 |
2010 |
曾濺輝 |
29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技一等獎 |
陸相盆地斷裂控藏機理與模式 |
2011 |
龐雄奇,姜振學,劉洛夫 |
30 |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獎 |
基于“三維—雙平臺”的油氣地領域高層次人才工程能力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
2016 |
曾濺輝 |
31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創新團隊 |
油氣成藏研究創新團隊 |
2013 |
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人員 |
32 |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 |
陸相斷陷盆地油氣成藏機理及其重大應用成效 |
2016 |
曾濺輝,李素梅,余一欣 |
33 |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 |
陸相致密砂巖油氣“源儲一體化”有利區預測評價技術及重大應用成效 |
2018 |
姜福杰 |
“中心”的旗幟:油氣成藏機理研究
“中心”的使命:新觀點、新理論、新方法
“中心”的宗旨:團結、奮斗、求實、創新
“中心”的標志:鉆石—透明、有序、堅硬
“中心”的目標:國內一流、國際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