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廣弟、吳勝和、王飛宇 、王志章、 曾聯波 、高先志、 康永尚 、鄒華耀 、劉成林 、陳冬霞、 岳大力、 高崗、 李平平、 廖宗湖、劉鈺銘
副教授(含副研究員):
吳欣松 、尹志軍 、李濰蓮 、龐宏 、周勇、李慶、陳睿倩、徐朝暉、宋澤章、孫盼科、呂文雅
講 師(含工程師):
蔡毅 、孫思敏 、李海燕 、孫明亮、高麗明 、喬俊程、李偉、徐振華
榮休教師(2000年以來):
王英民、黃述旺、彭仕宓、徐懷民、黃志龍、 紀友亮 、劉震、 侯加根
? 人才隊伍建設
2“油礦地質學”獲北京高校優質本科教案(2023),岳大力
2“油氣田勘探”獲北京高校優質本科教材課件(2023),吳欣松
2“油氣勘探地質工程與評價” 獲批“拓金計劃”第三批入選課程(2023),劉成林
2 第四屆全國大學青年教師地質課程教學比賽特等獎(2023),陳睿倩、孫盼科
2“面向國家能源戰略需求的高質量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新體系構建與實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23),岳大力
2 北京高校優秀共產黨員(2023),陳冬霞
2“第三屆北京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_新工科正高組優秀獎(2023) , 陳冬霞團隊
2“石油地質學”獲評國家線下一流課程(2023),柳廣弟 孫明亮、 陳冬霞、 姜福杰、 宋澤章
2“油氣田勘探”獲評國家線上一流課程(2023),龐雄奇 劉成林、 吳欣松、 劉小平、 龐宏
2“石油地質學”獲評北京市高?!皟炠|本科教案”(2023),陳冬霞、柳廣弟、陳睿倩、孫明亮、姜福杰、高先志、李平平、宋澤章
2“基于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四維三位”專業課程育人模式”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022),吳勝和、朱筱敏、柳廣弟、陳冬霞、劉鈺銘、李慶、謝慶賓、朱世發、孫明亮、吳欣松、于福生、姜福杰、張琴、周勇、賴錦、李平平、龐宏、鮮本忠、董艷蕾、孫海濤、宋澤章、孫盼科、陳睿倩、呂文雅、曲娜
2 北京高校第十二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論文)一等獎(2022),李慶
2 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022),岳大力
2 “油礦地質學”獲北京高?!皟炠|本科教材課件”(2022),吳勝和、岳大力等
2 教育部第二批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2022),“油礦地質學課程虛擬教研室”
2“油礦地質學”獲北京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022), 岳大力、吳勝和、侯加根、紀友亮、劉鈺銘、周勇、李慶、徐朝暉
2 第三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2022),油氣勘探與開發地質系教工黨支部
2 北京市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名師(2021),岳大力
2 “石油地質學”獲北京高?!皟炠|本科課程”(2021),柳廣弟、陳冬霞、黃志龍、高先志、姜福杰、孫明亮、李平平、陳睿倩、宋澤章、高麗明、李濰蓮
2 北京市先進基層黨組織(2021),油氣勘探與開發地質系教工黨支部
2 第三屆全國大學青年教師地質課程教學比賽特等獎(2021),李慶
2 第三屆全國大學青年教師地質課程教學比賽一等獎(2021),周勇
2 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2020),曾聯波
2“油礦地質學”獲北京高?!皟炠|本科課程”(2020),岳大力、吳勝和等
2“油礦地質學”獲評國家線下一流課程(2020),吳勝和、侯加根、岳大力、劉鈺銘、周勇
2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20),吳勝和
2 北京市先進工作者(2020),吳勝和
2 北京高校先進黨組織(2020),油氣勘探與開發地質系教工黨支部
2 北京市優秀本科育人團隊(2020),吳勝和、 柳廣弟 、陳冬霞
2 北京高校第十一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論文)二等獎(2020),劉鈺銘
2 “石油地質學”獲北京高?!皟炠|本科教材課件”(2019),柳廣弟等
2 北京市工人先鋒號(2019),油氣勘探與開發地質系
2 科學中國人雜志社“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2019),王志章
2 北京市青年教工教學比賽二等獎(2019),劉鈺銘
2 全國青年教師地質類教學比賽一等獎(2019),劉鈺銘
2 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2019),柳廣弟
2 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2019),陳冬霞
2 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2018),岳大力
2 全國石油石化優秀科技工作者(2018),曾聯波
2 首都勞動獎章獲得者(2017),吳勝和
2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2016),柳廣弟
2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2015),曾聯波
2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2014),柳廣弟
2 2013-2014年度北京高校優秀德育工作者(2013),陳冬霞
2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14),曾聯波
2 首都教育先鋒先進集體(2009),油氣勘探與開發地質系
2 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010),吳勝和
2 “石油地質系列課程教學團隊”獲北京市優秀教學團(2010),團隊帶頭人:柳廣弟
2 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009),柳廣弟
2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7),曾聯波
2 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4),郝芳
2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1),郝芳
2 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0),郝芳
2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999),郝芳
2 教育部百名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999),王英民
2 地質礦產部百名跨世紀人才(1998),王英民
2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997),王英民
2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銀錘獎(1995),劉震
2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995),侯加根
2 全國優秀教師(1995),紀友亮
2 第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1994),侯加根
2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銀錘獎(1992),王英民
2 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金錘獎(1992),郝芳
? 教學成果獎獲獎情況
獲獎 |
獲獎名稱 |
我系獲獎者 |
年度 |
國家級 |
國家級教學成果 二等獎 |
油氣勘探開發研究生“四維-雙平臺”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培莽模式探索與實踐 |
岳大力 |
2018 |
國家級教學成果 二等獎 |
全程、深度、共贏——校企合作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
吳勝和 柳廣弟 陳冬霞 |
2018 |
國家級教學成果 二等獎 |
實施精品戰路,建設石油勘探開發品牌專業 |
柳廣弟 吳勝和 |
2009 |
省部級 |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
“全程、深度、共贏—校企合作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造與實踐” |
吳勝和 柳廣弟 陳冬霞 |
2018 |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
油氣勘探開發研究生“四維-雙平臺”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岳大力 |
2018 |
中國石油教育學會教學成果特等獎 |
“油氣地質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遞進—聯動式培養體系構建與成效” |
柳廣弟 吳勝和 劉鈺銘 陳冬霞 |
2017 |
中國石油教育學會教學成果一等獎 |
“全程、深度、共贏—校企合作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造與實踐” |
吳勝和 柳廣弟 陳冬霞 |
2017 |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獎 |
基于“三維-雙平臺”的油氣地質領域高層次人才工 |
柳廣弟、岳大力 |
2016 |
? 課程等的省部級以上教學獲獎情況
項目類別 |
項目名稱 |
負責人 |
年度 |
北京市優質本科課程 |
石油地質學 |
柳廣弟 |
2021 |
國家級線下一流課程 |
油礦地質學 |
吳勝和等 |
2020 |
北京市高校優質課程 |
油礦地質學 |
岳大力等 |
2020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優秀出版物獎教材獎一等獎 |
石油地質學 (第五版) |
柳廣弟 |
2020 |
京高校第十一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論文)二等獎 |
面向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油礦地質學課程改革 |
劉鈺銘 |
2020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出版物獎?教材獎一等獎 |
石油地質學 |
柳廣弟 |
2019 |
北京市高校優質教材 |
石油地質學 |
柳廣弟 |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出版物獎(教材二等獎) |
油氣儲層地質學 (第三版) |
紀友亮 |
2017 |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
大港油田油礦地質實習基地 |
吳勝和 |
2012 |
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 |
石油地質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柳廣弟 |
2010 |
國家級精品課程 |
油礦地質學 |
吳勝和 |
2010 |
國家級精品課程 |
石油地質學 |
柳廣弟 |
2009 |
國家級特色專業 |
地質工程專業 |
柳廣弟 |
2008 |
北京市精品課程 |
油礦地質學 |
吳勝和 |
2008 |
北京市精品課程 |
石油地質學 |
柳廣弟 |
2007 |
? 科研成果獎(省部級以上)
獲獎項目名稱 |
獲獎類別 |
等級 |
地質系獲獎教師及排名 |
年度 |
復雜油氣儲層裂縫定量識別與評價關鍵技術及工業化應用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曾聯波(1) |
2014 |
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劉成林(6) |
2011 |
中國天然氣成因類型鑒別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二等 |
郝芳 |
2010 |
中國東部斷陷盆地洼槽聚油新理論、勘探新技術與重大發現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劉震(8) |
2009 |
我國陸上重點氣區天然氣高效勘探開發新理論、新技術與應用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柳廣弟(5) |
2008 |
海相深層碳酸鹽巖天然氣成藏機理、勘探技術與普光大氣田的發現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郝芳(11) |
2006 |
油氣資源評價新技術與油氣勘探效果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柳廣弟(4) |
2005 |
陸相水驅油藏剩余油富集區 研究與開發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侯加根(4) |
2005 |
大、中型油氣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王志章(10)康永尚(12)王飛宇(15) |
2004 |
大型復雜致密氣藏定量評價與有效開發關鍵技術及工業化應用 |
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進步獎 |
一等獎 |
王志章(1) |
2020 |
油氣門限控藏模式、定量預測關鍵技術及重大應用成效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獎 |
一等獎 |
陳冬霞(6) 龐宏(8) |
2020 |
陸相細粒沉積源儲耦合多元油氣富集機制、預測方法與重大勘探成效 |
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獎·成果獎 |
一等獎 |
宋澤章(3) |
2020 |
復雜結構油藏三維地質建模技術 |
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獎.成果獎 |
一等獎 |
劉鈺銘(1) 侯加根(2) |
2020 |
大型復雜致密氣藏智能表征與有效開發關鍵技術及工業化應用 |
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 |
一等獎 |
王志章(1) |
2020 |
大型復雜致密氣藏智能表征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王志章(1) |
2020 |
復雜致密河道砂巖氣藏開發精細描述技術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2019圖書獎 |
二等獎 |
王志章(3) |
2020 |
青藏高原大型陸相盆地天然氣成藏新認識及勘探突破 |
河北省科技進步獎 |
三等獎 |
劉成林(4) |
2020 |
深部復雜油氣儲層地質與地球物理綜合評價關鍵技術及工業化應用 |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 |
一等獎 |
呂文雅(2) |
2019 |
大型致密砂巖氣藏地質地球物理與開發一體化關鍵技術及工業化應用 |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 |
二等獎 |
王志章(1) |
2019 |
大型超稠油油藏智能表征與高效穩產開發關鍵技術研究及工業化應用 |
北京市科技進步獎 |
二等獎 |
王志章(4) |
2019 |
中國西部陸相致密油成藏富集機理及其應用成效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獎 |
高崗(10) |
2019 |
辮狀河型沖積扇沉積體系與優質儲層分布模式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 |
三等獎 |
紀友亮(1) 周勇(5) |
2019 |
石油地質綜合研究方法 |
中國石油和化工自動化應用協會優秀科技著作獎 |
三等獎 |
黃志龍(1) 高崗(2) |
2019 |
非常規儲層及其含油氣性評價預測關鍵技術與工業化應用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一等獎 |
一等 |
曾聯波(1) |
2018 |
陸相致密砂巖油氣“源儲一體化”有利區預測評價技術及重大應用成效 |
2018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
一等 |
宋澤章(6) |
2018 |
地下儲層構型表征技術及其重大應用成效 |
2018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
二等 |
岳大力(1) 吳勝和(2) 陳冬霞(3) 劉鈺銘(6) 李慶(7) |
2018 |
河流—三角洲儲層表征與油氣勘探開發實踐 |
2018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吳勝和(2) 岳大力(9) |
2018 |
南海邊緣海構造旋回控制深水油氣成藏理論創新及勘探實踐 |
中國石油石化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劉震(13) |
2018 |
全國石油石化優秀科技工作者 |
|
|
曾聯波 |
2018 |
非常規油氣儲層評價與預測關鍵技術及應用 |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曾聯波(1) 呂文雅(7) |
2017 |
陸相咸化湖盆油氣地質評價技術研發及重大應用成效 |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
二等 |
劉成林(1) 宋澤章(7) |
2017 |
非常規油氣儲層預測地球物理關鍵技術及應用 |
中國地球物理科學技術獎 |
三等 |
曾聯波(5) |
2017 |
陸相斷陷盆地油氣成藏機理及其重大應用成果 |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 |
一等 |
陳冬霞(3) |
2016 |
柴達木盆地風化殼形成分布及大型基巖油氣田的發現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高先志(3) |
2016 |
斷陷盆地古地貌對砂體分布的控制作用及巖性油氣藏預測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紀友亮(1) 周勇(2) |
2015 |
疊合型盆地海相碳酸鹽巖層系油氣充注、調整/改造與富集機理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鄒華耀(1) 李平平(3) |
2015 |
低孔裂縫性砂巖儲層定量評價關鍵技術及應用 |
湖北省科學技術獎 |
三等 |
曾聯波(2) |
2015 |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 |
中國產學研合作合作促進會 |
|
曾聯波 |
2015 |
陸相斷陷盆地流體活動與油氣成藏 |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陳冬霞(9) |
2014 |
渤海灣地區油氣形成富集與分布預測 |
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 |
一等 |
鄒華耀(7) |
2014 |
疊復連續型致密砂巖氣藏成因機制、預測方法及其在庫車坳陷的重大發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陳冬霞(11) |
2014 |
陸豐深層評價開發一體化關鍵技術研究及工業化應用 |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王志章(2) |
2014 |
多層砂巖高凝油藏高效開發關鍵技術及工業化應用 |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
三等 |
王志章(1) |
2014 |
大型內陸坳陷湖盆低滲儲層富油理論與實踐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柳廣弟(2) 吳勝和(3) 高崗(5) |
2013 |
深部裂縫性油氣儲層預測與評價新技術及工業化應用重大成效 |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
一等 |
曾聯波(1) |
2013 |
高含水油田儲層構型表征及 工業化應用 |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吳勝和(2) 岳大力(4) 侯加根(6) |
2013 |
超高溫潛山油氣成藏機制與勘探重大突破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王飛宇(5) |
2013 |
低孔裂縫性砂巖儲層定量評價方法及應用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曾聯波(2) |
2013 |
鄂爾多斯盆地油氣地質綜合評價與目標優選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劉震(5) |
2013 |
低幅度薄互層邊底水油藏開發理論與實踐 |
北京市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王志章(2) |
2012 |
油氣臨界成藏理論、評價方法與重大勘探成效 |
北京市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劉震(9) 陳冬霞(10) |
2011 |
裂縫性油氣儲層形成機理與 評價預測新技術 |
中國地質學會十大地質科技進展 |
無 |
曾聯波(1) |
2011 |
復雜裂縫性油藏開發理論地質理論、新技術研究及應用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王志章(1) |
2011 |
復雜裂縫性油氣儲層評價與預測技術及應用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曾聯波(2) |
2010 |
復雜裂縫性油藏定量表征新技術研究及應用 |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
三等 |
王志章(1) |
2010 |
富油凹陷隱蔽型潛山成藏機理、精細勘探技術與高發現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高先志(12) |
2010 |
油氣資源評價方法與應用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劉成林(1) 柳廣弟(7) |
2010 |
遼河探區西部凹陷深化勘探 理論與實踐 |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吳欣松(5) 高崗(15) 王英民(18) |
2009 |
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精細勘探-逆掩斷裂帶混積地層油氣勘探理論技術 |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柳廣弟(3) 徐懷民(7) 王英民(8) 黃志龍(11) 王志章(13) 吳勝和(14) 高崗(18) 侯加根(20) |
2009 |
遼河探區西部凹陷深化勘探 理論與實踐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高先志(11)王志章(13) |
2009 |
地下儲層構型表征方法及應用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吳勝和(1) 岳大力(3) 吳欣松(11) |
2008 |
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 |
國土資源部 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劉成林(6) |
2008 |
復雜介質儲層裂縫定量預測理論、方法與應用 |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
三等 |
曾聯波(1) |
2008 |
低滲透砂巖儲層裂縫的形成、分布及預測技術研究與應用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曾聯波(1) |
2007 |
內蒙古中部斷陷洼槽區規模油氣儲量的發現 |
內蒙古自治區 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劉震(7) |
2007 |
儲層損害試井定量評價方法研究和軟件開發 |
湖南省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曾聯波(6) |
2006 |
濟陽坳陷下第三系油氣運聚成藏與挖潛勘探 |
教育部提名國家 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劉震(4) 王英民(10) 吳勝和(11) 高先志(17) |
2005 |
超壓盆地生烴作用動力學機理 |
湖北省科學 技術進步獎 |
一等 |
鄒華耀(2) 郝芳(11) |
2005 |
大、中型油氣田成藏定量模式研究 |
教育部提名國家 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王志章(10) 康永尚(12) 王飛宇(15) |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