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增強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拓展學生地質技能,踐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探索地質類專業實踐教學新模式和新思路,2024年10月-11月,地球科學學院礦物巖石學教學團隊組織學院師生(資源勘查工程專業23級本科生、地質學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4級研究生及24級中海油1班專項生等)赴昌平碓臼峪和延慶松樹溝等地區開展多次課內實踐教學系列活動。本次系列活動由地球科學學院副院長?;ㄅ蠼淌诤椭煲阈愀苯淌趲ьI,孫晶副教授、馬勇副教授、楊程宇博士以及李壯副教授等共同參與,覆蓋研究生課程《高等礦物巖石學》及本科生課程《巖石礦物實驗分析》《巖漿巖及變質巖石學》等。
昌平碓臼峪和延慶松樹溝地為八達嶺花崗巖出露區,總體呈北東向帶狀展布,是燕山期多期次巖漿侵入活動的典型代表,由輝長巖、閃長巖、石英二長巖、二長閃長巖、二長花崗巖、花崗巖、堿性花崗巖和石英正長巖等組成的一個復式巖基,不整合侵入于中、上元古界地層之中。
地球科學學院師生們重點從礦物學、巖石學角度展開研討,通過對花崗巖體的礦物組成、結構、構造、產狀等進行詳細觀察并描述,厘定巖體的宏觀特征,識別花崗巖體主要后生變化,了解花崗巖典型球形風化、巖體內部解理與斷層等野外現象,探討巖體巖相學特征與后生演化現象指示的成因等一系列問題。
野外實踐后,團隊組織學生開展室內巖石手標本、薄片鑒定以及巖心描述課內實驗鞏固,再從宏觀現象回到微觀特征,進一步提升學生礦物巖石學綜合應用能力。
本次課內實踐教學活動,各位老師引導學生走出教室,把課堂搬到大自然,以祖國的大好河山作為教學工具,提高學生礦物巖石實踐鑒定能力和野外工作能力,同時,讓學生切身感受地質工作者腳踏實地、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偉大精神,實現“大思政課”與實踐育人有機融合,為國家不斷培養出優秀的能源建設人才,讓學生在山水之間讀懂地質人的責任,在課程內外踐行石大人的義務。

《巖漿巖及變質巖石學》課程師生野外實踐 《巖漿巖及變質巖石學》課程師生野外實踐

《巖漿巖及變質巖石學》課程師生野外實踐 《高等巖石學》課程師生野外實踐

《巖石礦物實驗分析》課程師生野外實踐 《巖漿巖及變質巖石學》課內實驗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