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地球科學學院博士生李一超,在龔承林教授指導下,與中海油深圳分公司邱欣衛博士、德國弗萊貝格工業大學H. Tim Breitfeld博士、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Jocelyn Barbarand教授和Christophe Colin教授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Provenance history of the easter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margin》發表在地學領域著名期刊《GSA Bulletin》上(見下圖)。論文第一作者為我院博士生李一超,通訊作者為龔承林教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油氣資源與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地球科學學院為第一完成單位。《GSA Bulletin》是地球科學領域的中科院一區top和JCR Q1期刊,具有重要的學術影響力,五年平均影響因子為4.1。

李一超博士等人發表在《GSA Bulletin》2024年第11/12期的研究成果。
作為西太平洋俯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南陸緣自中生代以來發生了基底再活化、華南沿岸山脈隆升、古南海消亡以及南海擴張等重要地質事件。華南陸緣整體經歷了由安第斯型主動陸緣向被動陸緣的轉換過程,對華南陸緣沉積盆地的構造-沉積演化產生了重要影響。近年來對于珠江口盆地東部前新生界沉積巖的地質發現,填補了華南陸緣前新生代沉積記錄的缺失。珠江口盆地東部連續的沉積記錄是解譯華南陸緣由構造動力過程的重要突破口。研究團隊識別了珠江口盆地東部獨特的“由繁到簡”的鋯石U-Pb年齡變化規律(見下圖),建立了珠江口盆地東部關鍵物源變化與華南陸緣演化的成因關聯,揭示了華南陸緣從古太平洋期、古南海期到南海期的3階段構造動力過程。白堊紀華南陸緣東部處于古太平洋構造期,古太平洋板塊俯沖形成安第斯型大陸邊緣,弧前盆地沉積物主要來自于華夏地塊加里東期基底和燕山期巖漿??;古新世-始新世華南陸緣東部處于古南海構造期,古南海俯沖致使華南陸緣形成拉張環境,裂陷盆地沉積物來自于盆內基底;漸新世至中新世華南陸緣東部處于南海構造期,南海擴張促使華南陸緣進入拗陷環境,拗陷盆地沉積物主要來自于盆外遠源。研究成果對深化認識華南陸緣由主動陸緣向被動陸緣的轉換過程與動力機制具有啟示意義。

珠江口盆地東部陸豐凹陷上白堊統-下中新統及其潛在盆外物源區(灰色陰影標注)鋯石U-Pb年齡譜圖。
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972100)和中海油科技項目(CCL2020SZPS0168)的聯合資助。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130/B375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