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國情教育,并積極響應我校黨委“以拼搏為美,向行動致敬”的崗位建功主題實踐,5月16日,期刊社黨支部組織本單位教職工參觀了中國科學院“兩彈一星”紀念館,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黨員活動。

“兩彈一星”早期科研成果展覽館暨紀念館的前身是懷柔火箭發射試驗基地,群山翠綠,逶迤靜謐,半個世紀前一群自稱來自“北京礦冶學?!钡娜?,在這里研制出了我國第一臺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經過復建之后,盡量保持原貌,從國科大校園沿山路蜿蜒而上,紅磚結構的舊廠房和已經褪色的標語還保留著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特色;簡陋的房舍、銹跡斑斑的火箭發射塔架和被熏黑的燃燒實驗室,都在無聲地訴說當年那段艱苦而光榮的歲月。
“兩彈一星”事業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中國科學院曾先后投入40多個單位、17000多名科研人員參與“兩彈一星”研制?!皟蓮椧恍恰奔o念館共分三個展廳。第一展廳是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事業展,以歷史事件為脈絡,研究成果為重點,系統闡述了中科院參與“兩彈一星”事業的歷程,詳細介紹了中國科學院在原子彈、氫彈、導彈運載火箭、人造衛星事業中的具體工作和貢獻。第二展廳是中國科學院“兩彈一星”歷史人物展,以人物為重點,展出包括“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在內的所有為“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和領導干部。第三展廳是中國科學院早期學科歷史展,以最早成立的六大學科延展開來,介紹了中國科學院自成立以來,現代科學學科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奠基歷程、早期發展以及與之相關的重要歷史人物。

在參觀過程中,期刊社同志們認真傾聽志愿者講解員對老一輩國家領導人高瞻遠矚和老一輩科學家矢志不渝的一系列豐功偉績的深情講述,認真觀看每一件展品、每一幀照片。從鄧稼先先生幾十年隱姓埋名投身核試驗事業,不顧危險深入試驗區采集數據;到王淦昌先生突然消失在科學界,其實默默出現在大西北;再到郭永懷先生和警衛員在飛機失事犧牲時保全好核爆數據資料。從簡陋的手搖計算機,到凝聚智慧的無線電信標機,再到地面上仍可見其運行軌道的設計精巧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及,錢學森、彭桓武先生等放棄國外的優渥條件,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獻身于“兩彈一星”事業。所有這些,在黨的領導下,在艱難困苦的環境條件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白手起家的創業歷程,都使同志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心靈洗禮。大家無一不被科學家們能吃苦、能攻關、能創新、能協作的科研風骨所鼓舞,更為他們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勇于攀登卻淡泊名利的大愛精神所感動。
大家深深體會到,“兩彈一星”精神不僅促進了我國國防事業和科技事業的進步與發展,而且是新時代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寶貴財富和力量源泉。大家紛紛表示將向榜樣學習,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提高本領、增長才干,以新的理念、新的標準、新的作為做好各項工作,為學校建成石油石化學科領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貢獻自身力量;以更大的熱情、更飽滿的精神、更充足的干勁投入工作,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扎根人民,奉獻國家”的殷殷囑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