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er id="hh1nh"></meter>
<th id="hh1nh"><em id="hh1nh"><delect id="hh1nh"></delect></em></th>

        <form id="hh1nh"></form>

          <listing id="hh1nh"><nobr id="hh1nh"></nobr></listing>
          <nobr id="hh1nh"></nobr>

            <th id="hh1nh"><form id="hh1nh"><font id="hh1nh"></font></form></th>
            <rp id="hh1nh"><progress id="hh1nh"></progress></rp>
            當前位置: 首頁» 院系經緯

            石大地球科學學院教師童亨茂再次被選為AGU年會(2014)專題的第一召集人

            67日,石大地球科學學院教師童亨茂繼2012年之后,再次被AGU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2014年會大會組委會選為構造物理(Tectonophysics)研究領域一專題(Session Title: Rift Basins in South-east Asia: Faulting, Sedimentation and Mineralization.專題名稱:東-南亞裂谷盆地:斷層、沉積和成礦作用)的第一召集人(Primary Convener, 該專題由國際著名的Ramberg構造模擬實驗室的主任Hemin Koyi教授擔任聯合召集人。

            在大地構造上,東-南亞在世界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區域,地處西太平洋,中新生代期間裂谷盆地(包括邊緣海盆)十分發育,同時裂谷盆地內油氣等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由童亨茂負責的該專題主要將圍繞東-南亞裂谷盆地的構造演化及資源進行討論。通過該專題的討論和交流,對于深化認識該地區板塊構造的相互作用和資源的分布特征和規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

            作為該專題的召集人,童亨茂在裂陷盆地的斷層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創性成果:1)把1905年提出的構造地質學的經典理論——Anderson斷層模式從均勻介質擴展到有先存構造的非均勻介質和任意應力狀態(童亨茂等,中國科學:D輯,2010;Tong & Yin,Tectonophysics,2011),并把韌性構造變形領域的“最大有效力矩準則”(Zheng et al)進行了理論拓展,提出了“泛最大有效力矩準則”(Tong,2012,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2)把構造地質學力學分析的基本工具——Mohr圓從二維擴展到三維,提出了適用于三維空間應力分析的Mohr-space (摩爾空間)(Tong & Yin, 2011;童亨茂等,中國科學:D輯,2010);3)提出了裂陷盆地斷層成因類型新的分類,以及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特征和規律(Tong et al, 2014)。另外2013年以來,童亨茂應邀擔任國際著名刊物Tectonophysics的審稿專家。

            據悉,AGU成立于1919年,目前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61,000余名成員,是一個在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地球科學組織。AGU年會(AGU Fall Meeting)是一項極其盛大的學術會議,2013年與會人數已超過23,000人,據了解是國際上規模最大的科學會議。2014AGU年會將于1215-19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

            分享到:
            99亚洲综合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