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舉辦2014國際能源政治系列論壇
發布時間:2014-12-31 | 來源: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 攝影:張姣 李亞濤 | 瀏覽量:
12月27日,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主辦、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承辦的“國際能源政治系列論壇(2014)暨‘一帶一路’建設重大問題:能源政治與能源金融研究”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翠宮舉行。本屆論壇吸引了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大連理工大學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代表以及能源企業的代表50余人參加。

黨委書記蔣慶哲出席論壇并致辭,強調“一帶一路”建設將構筑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在提升向東開放的同時,應加快向西開放的步伐,助推內陸延邊地區,由對外開放的邊緣變成前沿,因此學術界對能源政治等的研究和交流需要順應這一建設。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名譽院長于洪君認為,能源問題是目前國際政治中的重大議題之一,能源問題的變化和走勢牽動著整個國際關系,近期石油價格急劇下跌所引起的反應遠遠高于預想,因此應將能源問題的研討持續下去。他提出“一帶一路”與我國新時期外交緊密結合在一起,應秉承開放性的心態推進其建設和研究,使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了解“一路一帶”建設對于實現我國自身發展和亞太地區發展乃至各個地區發展的意義。

本屆論壇共設兩個環節,即金融與能源合作和能源政治經濟,分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黨委書記、副所長何德旭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陸南泉教授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澤教授主持。與會嘉賓圍繞相關主題發表了演講。
何德旭強調,在國與國的博弈中,金融和石油兩大武器非常重要,誰掌握了武器的話語權,誰就會占有主導地位。政治與金融對于維護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014年11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充分肯定了過去在能源發展方面的成就,同時在報告中列舉了能源發展方向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包括能源總量約束越來越嚴格。在這個背景之下,十分關鍵的方面是加大金融對能源開發的支持力度,能源和金融的聯系將越來越緊密。
石澤介紹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能源合作規劃和發展前景,并指出,在歐亞大陸的能源資源合作是各個國家利益的契合點。資源國把能源戰略作為立國的根本,都要借助發展能源來帶動本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這一點同中國的需求和利益是吻合的。
學校國際石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龐昌偉教授的發言《“一帶一路”建設與中亞油氣產業鏈經略》介紹了能源革命、烏克蘭危機、油價暴跌、美元升值等對世界格局變化的影響,并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我國應從以下幾個路徑進行推進:一是樹立合作共贏的理念;二是大力推動互聯互通建設;三是深化人文、教育合作;四是加大農業合作;五是加強非能源領域的推進;六是拉長油氣上下游合作產業鏈。他堅信“一帶一路”將改變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國際石油政治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鳴野在報告中論述了中國走出去的文化先產的戰略和絲綢支點國家群的觀點引起了與會者的爭論。
華北電力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吳忠群闡述了新能源發展引起的重大金融問題,在能源與金融之間的互動機制中,能源與金融共同迎來市場發展,金融為能源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而新的能源將為金融提供財富創造的機會,在它們的互動中表現出金融產品、能源產品、資金流、風險流的產生、流動與交換。
此外,來自國際行政學院,華北電力大學,中國社會科學報等研究機構和媒體的專家學者也做了發言。
論壇上,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國際石油政治研究中心還與大連理工大學經濟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華北電力大學金融研究所,舉行了“能源政治與能源金融協同創新共同體”簽字儀式,四方同意今后將共同進行對重大課題的申請與合作,聯合舉辦重大學術會議以及打造協同創新科研平臺等。

在簽字儀式之后,與會嘉賓進行了集體合影。

論壇最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方鳳玲做了總結發言。她認為此次論壇可以用“三個有”來概括:首先是有高度,參加這次會議的不僅有學識淵博的專家學者,還有不同政府部門的官員,有戰略的高度和國家的視野;其次是有角度,在這次論壇上,大家對能源政治、能源經濟、能源金融、能源安全、能源科技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同時,也提出了“一帶一路”這一戰略在實施過程中所要面對的問題與挑戰;最后是有瑕疵,這次論壇還有不完美的地方,一是時間短,只有一天的會議期,大家意猶未盡,此外,如一些嘉賓所言,參加這次論壇的如果再邀請一些中亞、俄羅斯等“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的專家學者就更好了。方鳳玲表示將認真聽取各方意見,努力將下次系列論壇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