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舉辦首都高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論壇
發布時間:2015-01-15 | 來源: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 攝影:張姣 | 瀏覽量:




1月10日,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主辦、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承辦的“首都高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論壇”在石大翠宮報告廳舉行。本屆論壇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學科進展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博士生培養為主題,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郵電大學、山西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等高校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帶頭人、中青年學術骨干代表、師生代表參加了論壇。
上午,論壇在石大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方鳳玲的主持下正式開幕。本屆論壇包括大會主旨報告和學科論壇兩個環節,與會專家圍繞相關主題發表了演講。
校長張來斌出席論壇并致辭,認為舉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論壇是石大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舉措,也是鞏固和提高馬克思主義學科在石大的學科地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重要活動,他希望論壇能夠為首都高校提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的平臺。
主旨報告環節,教育部黨組成員、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院長顧海良作了題為“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域”的專題報告。他以學科創新為切入點,提出了“解決新問題、提出新概念、形成新理論”、“新的理論、體系的發展、方法的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科建設的方法,并通過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經濟思想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組成部分的分析,分別從問題意識和問題倒逼的思維;歷史、現實與未來相通的視界;社會生產力總體躍升;經濟趨勢性變化的階段性特征;經濟制度、經濟體制和經濟機制作用總體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新探索;經濟轉型發展新布局;以開放的最大優勢謀求更大發展空間新格局;“新常態”經濟新探索等九個方面對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域作了深入解讀。
學科論壇環節,在石大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董貴成的主持下,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圍繞相關主題做了報告。
清華大學肖貴清教授作了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幾個問題”的報告,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應緊密結合;中國社會科學院金民卿教授作了題為“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維度的思考”的報告,提出要在國際上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理論,提高文化擔當意識、文化標準化意識,擁有獨立的話語體系,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走向國際向度;中央黨校賈建芳教授作了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進展”的報告,提出進一步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要推動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研讀,二要加大國家對相關研究的支持力度,三要提高中國的話語權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國際地位;北京大學程美東教授作了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博士培養閱讀書目”的報告,認為要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首先要了解歐洲史,提出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碩士、博士研究生要認真研讀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熟知中共黨史;中國人民大學楊德山教授作了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調適”的報告,闡述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提出中共黨史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黨的奮斗史、黨的理論建設史構成;北京師范大學周良書教授作了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幾點思考”的報告,闡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所存在的重復性、綜合性、常態化,提出在關注領袖人物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同時,也要重視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增加原創研究的數量,提高研究的系統化,增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學科自信。
在自由發言環節,與會專家學者就所關注的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科的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關系展開討論,就學科邊界模糊、規范不強、整體性研究不夠等問題作了深入分析,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科應該改變以往粗線條、公式化的教育理念,加強教師學術能力和科研能力,建立學科自信,要重視培養學生讀書興趣,尊重原著,多從原著中提煉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