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王鳴野老師的專著《“中間地帶”的博弈與困境》已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在本書中,作者首次提出了冷戰后“中間地帶”的地緣政治概念,以此為基礎,作者發展了一套比較系統的“中間地帶”理論體系??梢哉f,這是王鳴野老師對認識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區的地緣政治特征做出的學術貢獻。

作者認為,在國際關系和地緣政治中,“中間地帶”是指那些或在地理上,或在政治上,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地處在大國夾縫之中的國家或地區。在國際政治中,所謂大國之間的利益博弈,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中間地帶”的爭奪。大國為了實現自己的地區和全球戰略需要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對“中間地帶”國家實施滲透和控制,而“中間地帶”國家為了擺脫被控制的命運,采取的主要戰略就是將另外一個或幾個大國納入自己的內外發展戰略之中,希望在大國之間的相互制衡中尋求本國的最大利益,結果卻往往使自己要么成為大國博弈(一般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綜合性博弈)的犧牲品,要么成為大國之間討價還價的籌碼。由此可以看出,“中間地帶”的全部弱點基本上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這些地帶的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自主性缺失的狀況,這導致“中間地帶”國家的內政外交長期處在一種無法擺脫的紊亂狀態。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競相對全球地緣政治中兩塊最大的“中間地帶”非洲和拉丁美洲施加影響,從而使兩個地區的內部紊亂成了一種持久性現象,與此相對照的是,歐亞大陸上的幾個“中間地帶”(如東歐、中亞高加索、東南亞和朝鮮半島等)卻由于處在美蘇的嚴密控制之下而展現出了一種暫時的秩序。冷戰結束之后,歐亞大陸的幾個“中間地帶”由于蘇聯的解體和俄羅斯力量的大幅度收縮而呈現出“中間地帶”的真正特性,而其中由中東、中亞高加索和南亞之一部分所構成的亞歐“中間地帶”已具備全球性地緣政治意義。
需要注意的是,本書雖然沒有涉及中國和其周邊的“中間地帶國家”在冷戰后的關系演變及特點,但不能不指出的是,最近幾年以來,中國和東南亞的少數國家圍繞著南海島礁的所有權的爭端已經演變成超出地區范圍的、具有全球性意義的大國博弈,以菲律賓為代表的“中間地帶國家”正在積極引入美國的影響而逐漸將自己置于“中間地帶化”的不利境地??梢哉f,冷戰后中國快速發展為一個真正的全球性大國是東亞地區最具顛覆性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變化,正是這一變化使得東南亞地區的“中間地帶”特性表現的越來越明顯。這是中國在處理與該地區國家關系的進程中必須重視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