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石油加工工程
課程類型:專業課
課程負責人:魏強
課程簡介:本課程歷史悠久。1953年建校初期我國著名化學工程和石油煉制家楊光華教授開設了“石油煉制工程”(即現在的“石油加工工程”)課程,之后一直作為專業的核心課程,至今已有70年的開課歷史。課程團隊秉承“以資源建設為基礎、方式方法為手段、能力培養為目標、學生產出為導向”的教學理念,持續進行課程建設。本課程2005年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2014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7年立項建設MOOC課程并于2020年2月上線運行。
課程特色:
(1)注重課程資源建設,提供學生“課上聽、課后學、課下練”的基礎保障。課程團隊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與科研成果突出。遵循“重教學、強科研、科教融合”的理念,重視教學資源建設和課堂內容更新,關注石油加工行業的發展與動態,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和技術應用引入課堂教學,制作成課件和視頻推送給學生學習,在條件成熟后編入教材,有力保障了課程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建設了北京市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MOOC課程,主編出版了國家級規劃教材,保障了課程教 學的有效實施,切實提高了教學效果。
(2)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培養學生的石油精神和科學精神。本課程具有鮮明的石油特色,既重視理論知識的講授,又強調實踐生產的應用。我國石油化工的發展,如石油產品質量的更新換代、安全環保性能的提高、煉油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老一輩石化科學家、工程師們功不可沒,形成了我國別具特色的“石油精神”。老一輩科學家們的科技創新精神,值得年輕的大學生們學習傳承。在課程講授過程中,不同的知識點都有典型的思政案例融合在一起,在專業知識的傳授中進行思政教育,做到教書育人,潤物無聲,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家國情懷,科學精神。
(3)探索教學方式方法,提升課堂活躍度和效果。課程團隊及時掌握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并在課程教學中積極探索嘗 試。深入貫徹執行“院士上講臺”、“團隊定期研討教學內容”的教學思想,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發揮團隊優勢,開展小班教學。開展案例式教學,通過工程案例和工業應用案例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通過技術研發案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開展研討式教學,設計小組討論環節鼓勵學生深入思考與大膽提問,利用研討匯報環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與交流表達能力,通過對專業難題和研究熱點的研討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輔助利用MOOC、雨課堂等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課堂活 躍度和學習效果。
(4)優化課程評價方式,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過程考核是課程評價的關鍵環節,設計了較為合理的課程評價方式,加強對學生的過程考核,促使學生真正能夠“學到、做到、用到”。結課成績充分體現學習的過程性評價,章節作業、研討匯報均有成績評定,期中和期末考試注重考察學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問答分析與綜合題等主觀題的占比,目前期末考試主觀題已達到 100%。成績評定以考核學生能力和學習收獲為目標,以考核督促學習,增強學生經過刻苦學習收獲能力和提高素質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