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er id="hh1nh"></meter>
<th id="hh1nh"><em id="hh1nh"><delect id="hh1nh"></delect></em></th>

        <form id="hh1nh"></form>

          <listing id="hh1nh"><nobr id="hh1nh"></nobr></listing>
          <nobr id="hh1nh"></nobr>

            <th id="hh1nh"><form id="hh1nh"><font id="hh1nh"></font></form></th>
            <rp id="hh1nh"><progress id="hh1nh"></progress></rp>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科學研究 - 科研動態

            科研動態

            一種預測催化裂化裝置NOX外排濃度的新方法

            論文標題:A comparative study among machine learning and numerical models for simulating groundwater dynamic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作者列表:

            1) 何  為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博16

            2) 李巨峰 中國石油集團安全環保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3) 唐智和 中國石油集團安全環保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4) 吳  甭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碩17

            5) 欒  輝 中國石油集團安全環保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6) 陳  沖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7) 梁華慶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論文錄用時間:2020年07月28日

            發表期刊: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JCR Q1)

            原文DOI鏈接:https://doi.org/10.1155/2020/8071810

            背景與動機:

            隨著原油質量的逐漸劣質化,在采用催化裂化進行重油輕質化的過程中,硫氮等雜質含量越來越高,在催化裝置再生后將以SO2NOx的形式排出。2017 7 1 日起執行的《石油煉制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將催化裂化再生煙氣氮氧化物排放濃度限定值由之前400 mg /m3調低至200 mg /m3。通過對3家石油煉化企業催化裝置2016~2018 年生產運行數據和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綜合分析,發現催化裂化裝置生產工藝的調整與末端NOx污染排放有一定關系。由于催化裂化裝置是一種多參數多變量相互耦合的復雜系統,難以用一個簡單的過程來描述,很難在燃燒階段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現階段主要通過在末端增加脫硝設施,以實現NOx排放濃度的控制。對催化裂化裝置NOx排放濃度的預測,是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有效途徑之一。由于催化裂化過程本身的復雜性,傳統的集總模型無法對NOx排放濃度進行有效預測。隨著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分析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一些學者在環保領域也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主要方法:

            在本文中,基于中國石油某350 萬噸重油催化裂化裝置的生產運行和污染排放數據,提出了一種結合CNNLSTM的深度學習網絡結構,對提出的網絡進行超參數調試,并與單獨使用CNNLSTM進行污染外排預測的效果與性能進行了對比。算法結構如下:

            1 CNN-LSTM 網絡結構示意圖

            主要結果:

            CNN超參數的優化過程中以RMSER2為評價指標,優化卷積核的大小和數量以及卷積層數,圖2顯示了調試超參數的結果。

            2 CNN超參數優化過程((a) 卷積層個數;(b) 卷積核個數;(c) 卷積核大?。?/span>

            LSTM超參數的優化過程如圖3。

            3 LSTM超參數優化過程((a) 隱藏層節點數;(b) batch-size大?。?/span>

            CNN-LSTM超參數的優化過程如圖4。

            4 CNN-LSTM超參數優化過程((a) 卷積核大??;(b) batch-size大??;(c) 卷積核個數;(d) 卷積層數;(e) dropout概率)

            5 不同網絡的預測結果((a) CNN的預測結果;(b) LSTM神經網絡的預測結果;(c) CNN-LSTM神經網絡的預測結果)

            作者簡介

            陳沖,博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碩士生導師,中共黨員。研究方向:數值模擬、參數反演、機器學習、信息融合、不確定性分析。聯系方式:Email: chenchong@cup.edu.cn。

            99亚洲综合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