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飄香的季節里,我們迎來了一個充滿付出與贊美的節日——“五一”國際勞動節。
回首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建校歷程,正是因為一代代師生的辛勤勞動與付出,學校取得了輝煌的辦學成就,積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今天,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讓小編給大家講講那些年我校師生的勞動故事。
從無到有 荒野中建設美麗的校園

師生積極參加學校建設
1953年10月,北京石油學院成立,學校雖然開學了,但是擺在師生面前的困難和問題還很多。當時第一棟學生宿舍樓(工字樓)尚未完工,腳手架還沒有拆除,只有一半房間可以住人,大家就搬進去住了,后來裝修好一層,就住進一層。這棟樓是在1953年里唯一竣工的一棟樓房。
由于邊建設邊開學上課,校容環境較亂,沒有正式道路,沒有操場。全院師生員工發揚主人翁精神,親手參加建設自己的學校。他們一搬到新校址,就開展了熱火朝天的課余建校勞動。他們清除垃圾,修筑道路,平整運動場地,植樹種花等?!奥短焐险n不分心,住著工棚不怕苦;只學文化不滿足,業余勞動來彌補;主樓建設送過磚,教學工地抬過土;紅旗操場鋪過道,青年園里種過樹?!边@是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師生積極投身建校勞動的生動寫照。新校舍到處都灑有同學們的汗水。他們把自己的勞動果實命名為“建校大道”、“勞動廣場”、“先鋒球場”等。經過大家的辛勤勞動,不到一年,北京石油學院呈現出一種新的面貌。在工字樓的廣場上,在通往教學樓的大道上,栽上了2萬多株樹,有白楊,也有梧桐,還培育了幾十個精致的花圃。當第一個春天到來的時候,道路兩旁變得碧綠,夾竹桃開放著紅色的花朵,整個北京石油學院洋溢著濃厚的春天氣息。

北京石油學院教職工隊伍來到山東東營丈量土地

遷校東營后,教職工建設校園

師生親手蓋建的“干打壘”住宅

師生親手修水渠、種水稻
1969年,遷校山東后,華東石油學院在各方面都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缺少教室、宿舍和食堂,沒有實驗室、圖書館和運動場地,后勤工作無保證。面對這種情況,廣大教職工開始了艱苦而緊張的建校勞動。他們從燒石灰、脫土坯、燒磚到蓋房、修馬路,從挖溝、栽電桿到架電線、安裝水管和天然氣管道,從開荒、修水庫到插秧、種田,做了大量勞動,同時為積極籌備招生、開學、上課作準備,為了結合生產實踐進行教學,在校內建立“三結合”基地,他們加緊建設儀表廠、機械廠、煉油廠、石油化工實驗廠(人造羊毛廠)、測井儀器車間和“五七”農場。
在艱苦的鹽堿灘環境中,師生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憑借著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親手蓋建“干打壘”住宅,種水稻、修水渠、并完成修路、植樹等多項勞動,在荒野中建設起美麗的校園。
參加十三陵水庫修建 義務勞動蓬勃開展

1956級學生參加十三陵水庫勞動時在現場合影

教職工與同學們參加十三陵水庫勞動時合影

1958 年5月,北京石油學院師生參加修建十三陵水庫義務勞動,時任勞動總指揮賈皞在挑土
上世紀50年代末,北京石油學院全院義務勞動蓬勃開展,勞動時間增加,并掀起了農業生產的熱潮。1958年5月18日,全院有2700名師生員工開赴昌平縣十三陵水庫工地,參加了13天義務勞動。時值黨的八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人也親自到十三陵水庫參加勞動,師生們受到巨大鼓舞。這次義務勞動共完成土方65431方,卸料12025方,裝車1183車皮。師生們以連排編隊,行動軍事化,并開展了熱烈的勞動競賽,有19個排獲得了勞動英雄排的稱號。
參加此次十三陵水庫的建設勞動,進一步培養了北京石油學院師生吃苦耐勞、不怕困難的精神品格。
師生勞動熱情高漲 教學生產實踐相結合

1958年6月,北京石油學院開展農業生產勞動,學生喜獲勝利果實
同一時期,北京石油學院的學生們勞動熱情普遍高漲,自覺地要求在勞動中提高思想、鍛煉自己。在1958年7月19日的一篇校報報道中記載了當時參加農業生產的共88個班,占全院同學的60.5%,他們共種植了92畝地,全年可生產蔬菜65萬斤,占全院用菜量32.5%,當同學們看到自己的勞動果實能為周圍同學享受時,都感到說不出的喜悅。在半年時間里,同學們修渠共273土方,積肥100多萬斤。各班還普遍成立了農業技術研究小組,在老師們的幫助下學習和掌握了一些技術。
當時,同學們以高度的積極性參加了各種校內外的義務勞動。在半年時間里有2000多個同學在校植樹近3000株,支援農場和合作社勞動10000多人次。校內體育場修理等工作都由同學自己負責。與此同時,同學們還廣泛開展了服務性的勤工儉學活動。地質系同學成立了“三不”理發社,以簡便、經濟、服務態度好受到同學歡迎。采55.3的釘鞋部在十三陵勞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勞動,為國家、為學校創造了財富,同時也從勞動中獲得了鍛煉,增強了為民服務的思想。

1960年參加北京化工廠技術革新的同學與工人師傅合影

1958年學生參加勞動

1958級學生和工廠里的技術人員一起,從事單體烴的生產、科研工作
為積極相應黨的號召,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學校開展教改探索,校辦工廠,實行教學、生產勞動、科研三結合。在煉57級校友梁新的文章《我與中石大同奮斗 | 那一年,我挑著扁擔向母校報到!》中寫道,“我們煉制系57級同學在校辦紅旗煉油廠培訓七天后,懷著‘讓祖國遍開石油花’的豪情壯志,分赴祖國各地建小煉廠。我們同班的三個同學被分派到河北承德北部一處山間建頁巖油廠。公社派來幾名農民和我們一起砌方型爐,開采露天頁巖。沒有電,就用毛驢拉動木制鼓風機替代電動鼓風機。時值秋天,塞北夜寒。方型爐點火后,我們三人穿上棉衣輪流值班,守候爐旁。一天后,見到了第一桶油?!?/span>
勞動鑄夢想 奮進新時代






厚積薄發,開物成務。在中石大,一代代獻身石油高等教育的老師們堅守三尺講臺潛心立德樹人,為國家培養了30多萬名優秀學子,肩負起服務國家石油石化工業、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同時,他們厚積扎實學識,潛心學術研究,勇攀科研高峰,在科研領域辛苦耕耘,碩果累累,為祖國能源發展貢獻智慧。



從北京石油學院到華東石油學院、華東石油學院北京研究生部、石油大學(北京)再到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學校的有序運轉離不開教職工隊伍提供的重要保障,他們日復一日,辛勤勞動,打造美麗校園環境、保證師生健康飲食、服務師生各項需求、保障學校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他們兢兢業業堅持服務管理育人,在平凡的崗位上,散發著不平凡的光芒。



學校在校內外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例如結合專業要求讓學生開展動手實踐課程、鼓勵學生參與學術科技大賽等;組織學生開展“創衛義務勞動”,疫情期間參與鄉鎮社區疫情防控志愿服務工作,面向民工子弟學校、貧困地區等開展愛心支教等,讓學生們在勞動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受教育、長才干。
今天,是屬于勞動者的節日,我們致敬每一份擔當,感動于每一份堅守,贊美每一份勤勞,有了每一位中石大人的辛苦勞動,學校的明天才更加美好,有了每一位青年學子的奮發努力,祖國的未來才更有希望!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祝福所有辛勤付出的勞動者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