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石油資源匱乏,國家的社會經濟建設急需石油工業快速發展,但是國內石油人才緊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新中國第一所石油高等學府——北京石油學院帶著發展國家石油工業的歷史使命應運而生。
北京石油學院的誕生

1952年5月17日,中央教育部制定的《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計劃(草案)》中指出:1953年準備在北京成立石油學院,
1952年暫在清華大學成立石油工程系。
1952年5月,中央教育部頒布《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計劃(草案)》,燃料工業部及石油管理總局抓住全國高校院系調整的時機,加快了籌辦石油學院的步伐。7月,石油管理總局向燃料工業部、教育部、人事部和中央財經委員會、中央文化教育委員會報告,請求在北京舉辦石油學院。10月,石油管理總局成立“北京石油學院籌備工作組”。

采訪人物:方華燦,1952年8月畢業于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機械系。歷任清華大學石油工程系教師,北京石油學院、華東石油學院機械系副主任、主任,曾任華東石油學院副院長、石油大學(華東)副校長。
“我當時剛分配到清華大學實習,還沒去報到呢,石油管理總局說清華大學石油工程系成立了,現在急需石油礦場機械人才,你在玉門油礦實習了一年,對石油礦場機械方面了解得很多,你就趕緊去,我們要辦石油礦廠機械專業。不過去之前,你先在我這局里,到我們這個北京石油學院籌備工作組先工作一段時間。我參加了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成立的最早的‘北京石油學院籌備工作組’。該組成員由計劃、基建、財務、人事、教育等方面人員組成,共8人,組長為石油管理總局人事教育處處長連慶溥 ,副組長為于學業(石油管理總局人事教育處教育科科長)。我在組內分工負責編寫‘建立北京石油學院計劃任務書(相當于現在的立項報告)’,目的是呈報教育部轉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審批該項目。我深感責任重大,說實在的,當時晚上睡不好,心里頭撲通撲通的,很緊張?!保ǚ饺A燦)
通過多方學習、深入調查研究并將研究結果綜合整理,方華燦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建立北京石油學院計劃任務書”的編寫。1952年10月底,中央燃料工業部、中央教育部聯合備文,向中央文化教育委員會、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報告,提出建立北京石油學院的綜合計劃。11月,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下達《文教企字466號通知》,正式批準舉辦北京石油學院。1953年1月8日,高等教育部致函燃料工業部,要求其負責籌備北京石油學院。
“好不容易有結果了,我們國家要建立第一所石油高等學府,而且要建立在北京,所以很興奮,睡不著覺?!保ǚ饺A燦)

1953年1月8日,高等教育部致函燃料工業部,要求其負責籌備北京石油學院。
為了加速北京石油學院的籌備工作,經中央高等教育部、清華大學、中央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商定,由曾昭掄、李曙森、周鐘岐、陳藹民、于世胄、李范一、劉瀾波、袁溥之、周宏明、陳舜瑤、曹本熹、朱亞杰、賈啟允、連慶溥等14人為籌備委員會委員,組成北京石油學院籌備委員會。高等教育部副部長曾昭掄為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劉瀾波、賈啟允為副主任委員。

1953年1月15日,燃料工業部和教育部聯合發文,成立北京石油學院籌備委員會。
“在籌備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確定了下設執行機構‘北京石油學院建?;I備處’,由賈啟允任主任,賈皞(石油管理總局機關黨委書記) 及曹本熹(清華大學石油工程系系主任)任副主任。就在這次會議上,做出了1953年北京石油學院招生并于暑假后開學上課的決策,這就是后來稱之為當年建校、當年招生、當年開學的‘三個當年’的由來。我得知會議決定時兩種心情,一方面非常高興,我國第一所石油高校就要誕生了,另一方面又覺得時間緊壓力大?!保?span style="font-family: 楷體;">方華燦)
當年建校,當年招生,當年開學
“建?;I備處成立后,曹本熹副主任分工負責教學籌備工作,他安排我做擴大師資隊伍的人事工作。當時從幾個學校合并過來的都是一些專業教師,比如化工機械、石油地質、石油鉆井,但沒有基礎課的教育,所以最難的就是這個基礎課教師,數學、物理、機械制圖、體育、英語等。曹本熹親自帶著我跑教育部、燃料部等部門,請求他們調配現有科技人員及分配當年大學畢業生給我校。到9月份從石油部分配來的教師都報到了,基本上湊全了可以夠開學上課的老師?!保?span style="font-family: 楷體;">方華燦)

1961年,賈皞(左)與曹本熹(中)、李風在研究教學工作
在校園的基建方面,政務院批準給北京石油學院1953年的基建任務為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投資預算300萬元,要求2月聯系,3月設計,4月動工,7月底爭取完成全部土建任務,保證9月正式開學。由于規模大,要求的進度快,雖經努力爭取,但在北京沒能夠找到承擔工程設計和施工的單位。后來,籌備處經過石油管理總局的同意,自己招聘設計人員,從水電總局請來工程師徐彰,從清華大學建筑系請來辜傳誨教授,聘請了建筑設計人員田春茂,還有從玉門油礦抽調十余名技術人員。在石油設計局內建立了設計室,包攬了全部設計任務。

建校前,北京石油學院校址海淀區九間房村一帶。
“籌備處副主任賈皞分工負責基建工作,任務十分艱巨。1953年4月,石油工程系教職工到建校的九間房村校址參觀時,還只是看到幾排施工工人住的工棚,學校的建筑物一點兒也看不見,正在打地基。距當年開學只有五個多月的時間,怎么來克服困難?籌備處在賈皞同志領導下,采取了多項正確的應急措施。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保障一棟學生宿舍樓(定名為工字樓)盡快先建成,用作師生員工居住,行政教學辦公以及圖書閱覽和醫療??傊?,就以這樣一些簡易快速有效的措施,保障了開學時教學、生活的基本需要?!保?span style="font-family: 楷體;">方華燦)

1953年9月,清華大學石油工程系教職工搬到北京石油學院。

1953年,大連工學院部分教師和液體燃料組四年級學生調入北京石油學院。
“1953年9月,在教學、基建、生活保障等籌建工作成功,初步具備開學上課條件的基礎上,石油管理總局發出《京辦53字第12472號通知》,《通知》中寫道:‘北京石油學院于10月1日正式成立’ 。隨即,9月23至25日清華大學石油工程系全體師生員工以及圖書儀器設備等遷入北京石油學院校址。
1953年10月1日,1000多名師生員工參加了開學典禮,典禮由新到任的副院長張定一主持。至此,‘三個當年’的目標勝利實現?!保?span style="font-family: 楷體;">方華燦)
邊讀書邊建校的歲月

采訪人物:張嗣偉,1953年從清華大學化工系轉入北京石油學院就讀機械系石油礦場機械專業,畢業留校。1988年后歷任華東石油學院北京研究生部主任,石油大學(北京)副校長,1994年起先后任石油大學(北京)校長兼黨委副書記、石油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

北京石油學院建校初期的簡易大門。

清華大學師生遷入時學校唯一的樓房——工字樓。

新的校舍在建筑中。
“1953年,從9月23日開始,在三天之內,我們清華大學石油工程系的全體師生員工從清華園搬到北京石油學院校址,并且參加了10月1日舉行的開學典禮。
當時,學校及時對大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大家提高覺悟,繼承和發揚石油工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光榮傳統,克服一切困難,為我國即將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盡快培養出高層次的石油科技人才。
從此,全校師生員工團結一心克服教學和生活上的困難,堅持邊建校邊辦學?!保?span style="font-family: 楷體; font-size: 17.3333px; letter-spacing: 0.533333px; background-color: #FFFFFF;">張嗣偉)


師生在進行建校勞動。
全院師生員工發揚主人翁精神,在努力學習的同時積極參加建校勞動?!奥短焐险n不分心,住著工棚不怕苦;只學文化不滿足,業余勞動來彌補;主樓建設送過磚,教學工地抬過土;紅旗操場鋪過道,青年園里種過樹?!边@是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師生投身建校勞動的生動寫照。新校舍到處都灑有同學們的汗水。他們把自己的勞動果實命名為“建校大道”“勞動廣場”“先鋒球場”等。經過大家的辛勤勞動,不到一年,北京石油學院呈現出一種新的面貌。

采訪人物:張厚福,1956年北京石油學院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主編的教材成為石油地質領域學生學習的“指南針”。
“當時只有一個工字樓,我們在里面住著,同時它也是教學樓。
當時是張定一副院長帶著我們一邊勞動建校一邊讀書學習?!保?span style="font-family: 楷體;">張厚福)

采訪人物:齊國光,1956年考入北京石油學院的煉油機械專業,畢業之后選擇留校任教,曾任石油大學(北京)教務處處長。
“我記得當時有兩個大規模的建設,一個是紅旗操場,現在咱們的操場還延用這個名字。當時我入學的時候也有一個操場,但是很小,于是修建了紅旗操場。第二個是一個花園,起名為青年園?!保?span style="font-family: 楷體;">齊國光)
北京石油學院于荒野之上拔地而起,邁出了我國石油高等教育的第一步,從此開始書寫為國找油、為民族爭氣的奮進答卷。70年來,從“九間房”的阡陌田疇到黃河入??诘柠}堿荒灘,從軍都山下的寂寥原野到克拉瑪依河畔的戈壁熱土,中國石油大學雖幾度遷校易名,卻始終堅守“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初心,踐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使命,與國家能源工業的發展相依同行,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口述校史視頻內容請點擊下方鏈接觀看:
https://mp.weixin.qq.com/s/DJQO7P4T7PowJLXkj67Q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