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要素。在辦學歷程中,學校不斷提升教材質量,加快完善教材體系,使教材成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的積淀和體現,成為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的知識載體,建設了有質量、有水平、有特色、有創新、有影響的立體化教材體系,為培養能源行業優秀專門人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學習先進經驗 鉛印教材講義
北京石油學院建校初期,面臨著教學等方面的諸多問題,上課沒有正規的教材,學生們就靠自己在課堂上記筆記。據袁璞老師回憶,“第一屆自動化專業開設《自動調節原理》課程時,由于找不到一本合適的教材,便在每堂課前自刻(蠟版)本節課的講義,趕在上課時發到學生手中,為此‘開夜車’成了‘家常便飯’”。
在專業教學上,學院主要參照蘇聯教材編寫講義、組織教學,曾組織相當的人力翻譯蘇聯教材,專業課中有90%的課程采用蘇聯教材。

1954年第二學期開始后,學院開始修訂教學計劃,邀請石油廠礦企業和石油科研單位的專家參加修訂教學計劃的座談會

采訪人物:張厚福,1956年畢業后留校任教,編寫的《石油地質學》獲得“石油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
“當時蘇聯專家教我們的是石油學原理,是鉛印的俄文講義,上課時,專業翻譯在老師講課的時候把課程內容現場給學生翻譯成中文?!保◤埡窀#?/span>

采訪人物:方華燦,1953年由清華大學轉到北京石油學院工作,我國海洋石油工程學科領域的開創者。
“北京石油學院請了十幾位蘇聯專家,他們講課都是用油印講義,每次來了發給學生,學院的專業翻譯把俄文講義翻譯成中文,等這門課結束,就基本有了初步的中文教材,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工,那就有了我們國家自己的第一部專業課教材?!保ǚ饺A燦)

左圖為《燃料的加氫及合成工藝學》(蘇聯專家米 ? 達 ? 沙畢洛著);右圖為《石油廠機器及設備》(阿 ? 阿 ? 庫茲涅佐夫著,沈復譯)
編譯教材過程中,學校還注重結合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并吸收世界科學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教學過程中,廣大教師還積極到各石油廠礦學習,收集技術資料,根據我國石油工業生產和石油科技發展實際情況,不斷擴大自編專業課教材的比重。1955-1956學年度,在18個種類的教科書中,自編講義有65門。
結合實際需要 努力自編教材
學校的教材建設進展顯著。自1961年起,學校采取選、編、備的方法,努力做到課課有教材。1962年,學校制定教材建設計劃,提出用三年至五年時間,編出179種教材。組織和選派了一批有經驗的教師完成這一工作,決定了各教材的編者、審閱人、出版時間。1963年已初見成效,在學校開設的113門課程中,自編教材達72種,占58%。此外,還編寫了22種補充教材、41種實驗講義、44種習題集,繪制了763張教學掛圖,制作了“石油鉆井”科教電影片,印制電教照片1500余張。


北京石油學院時期部分自編講義展示


北京石油學院時期部分自編教材展示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后,面臨著新生將要入校但是原有教材內容急需更新和改造的情況,學校組織教師從實際需要出發,集中編寫教學所需教材。

1977年3月,華東石油學院教材編寫組夜以繼日地討論編寫教材。
“1977年恢復高考,所以就從1978年開始,學校將張萬選和我從東營調回北京來編寫教材。各個系都有這個任務,都要編寫教材。
當時北京石油學院的老校址只留了一個校醫室的一間平房,我們就在平房小樓里面編寫的1978年第一版《石油地質學》,當時我跟張萬選背靠背,一人一張桌子,就在那個環境里面寫完了第一版《石油地質學》,后來被石油部評為了優秀教材二等獎?!保◤埡窀#?/span>

采訪人物:許震芳,1960年畢業于北京石油學院后留校任教,曾擔任水力學教研室主任,曾獲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有突出貢獻的教育專家”稱號。
“當時石油系統,各個石油學院沒有什么固定的教材,這樣的話就需要我們有自己的教材。我們編寫以后,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各個石油高校都用。編寫教材的都是有教學經驗和教學經歷的老教授,這樣寫出來的教材才能被公認,所以我很榮幸參加了教材編寫工作?!保ㄔS震芳)
到1985年,學院自編的教材有41種公開出版發行,院內鉛印教材110種?!吨袊偷刭|學》、《多元氣—液平衡的精餾》1983年獲全國優秀圖書二等獎。為保證教材的印刷,印刷廠改善了設備,加強了管理,增加了職工,生產形勢越來越好。





華東石油學院時期部分自編教材展示
注重內容更新,提升教材質量
1986年7月召開的石油部評選優秀教材會議上,學校有7種教材被評為優秀教材。其中林世雄主編的《石油煉制工程》、陳如恒主編的《石油鉆采機械》,1987年獲全國優秀教材獎。經過近一年的籌備,學院出版社已具備出書條件,1987年國家新聞出版署正式批準建立華東石油學院出版社。
學院鼓勵教師結合教學科研工作積極著書立說。與此同時,學校教師不斷結合生產需要以及知識的創新,對教材內容進行更新,讓教材更加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接地氣。
“教材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容需要不斷更新。1984年我到美國去訪問,期間收集了很多國外優秀教材來作為參考,收集到這些材料以后,我就編寫了第二版的《石油地質學》,編寫過程中,注重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將自然界的油氣生成運營聚集分布視為一個統一的發展過程,教材內容就寫活了,當時獲得了教材的特等獎?!?/span> (張厚福)


《石油地質學》第一版至第四版
“在訪問奧斯汀大學時,我了解到地震地層學這樣一門新興的學科,對油氣勘探非常重要,所以當時我們就收集了大量資料?;貒缶帉懥恕蛾懴嗟卣鸬貙訉W》這本書,來指導我們國家的陸相地層的油氣勘探?!?張厚福)
上世紀60年代,石油儲運教材已經遠遠不適應現實的要求。1964 年嚴大凡老師編寫出版了中國高校第一本《輸油管設計與管理》教材,還是按照蘇聯的框架寫的。20多年后,經過中國輸油管道建設實踐的鍛煉,1986年她重新編寫了輸油管的高校統編教材《輸油管道設計與管理》,內容就結合中國實際了,突破了國外教材的框架,將我國原油管道設計、建設和運行管理經驗加以總結和提高,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并受到現場技術人員的歡迎,1987年教材獲得“石油部優秀教材獎”。1996年由楊筱蘅、張國忠教授主編修訂出版了該教材第二版。多年來,該教材不僅是石油及部隊院校儲運專業的主要教材,也是陸上及海洋石油、石化、國防油料部門以及交通民航等有關專業設計和管理部門的重要參考書,在國內多次受到同行的引用,并受到部分國外高校及設計公司的關注。


嚴大凡老師編寫的部分教材

采訪人:嚴大凡,1955 年畢業后留校任教,編寫的《輸油管道設計與管理》曾獲得“石油部優秀教材獎”。
“1979年我在東北已經好多年了,我每年都去現場,有時候一年去兩三次,所以我對管線也比較熟,當時寫的教材就介紹了有關東北管道的很多具體經驗,這些在蘇聯教材上是沒有的?!?嚴大凡)

采訪人物: 熊琦華,1969年進入北京石油學院工作,我國“陸相油藏描述”學科奠基人之一。
“我要寫這本書,我要知道測井都干什么,需要什么樣的地理知識,所以我專門到測井站去學習了半年,勝利油田測井站,大港油田測井站我都去過,從實踐知道他們需要哪些知識,我再寫哪些,所以后來成了全國的統一教材?!?熊琦華)

采訪人物: 文世鵬,1960年畢業留校任教,編寫的《應用數值分析》獲評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1982年,文世鵬教授在北京大學進修一年,認識了有限元方法。
“回學校后,我根據在北大學習有限元方法的基礎和學習的資料,自己寫了一本有限元方法基礎這本書,開了門60學時的有限元方法的課。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計算方法,很多科學家都需要使用有限元方法來進行研究?!?文世鵬)
1988年,文世鵬教授參加了石油部公派出國留學計劃,在加拿大接觸到了Matlab軟件,他又一次將新技術帶回到學校。
“我覺得Matlab軟件非常好用,就專門寫了Matlab軟件講義,面向很多專業開了一門教授Matlab的課程,讓他們也用Matlab來做數值計算?!?文世鵬)
教材是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和關鍵支撐,教師們也深深認識到教材要有貫穿其中的內在聯系和精神氣質,要突出育人價值,他們積極著書立說,為學校建設有質量、有水平、有特色、有創新、有影響的立體化教材體系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口述校史視頻內容請點擊下方鏈接觀看:
https://mp.weixin.qq.com/s/98AX3q9oOi9JKXcr0xVKqQ